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其他产品

为了首都有更多的蓝天(奋斗者正青春)

时间:2024-02-05 来源:其他产品
详情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浓缩了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的PM2.5(细颗粒物)浓度情况。

  “颜色越深越红,表明空气质量越差;颜色越浅越绿,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说,通过这幅日历图能明显看出,北京空气质量慢慢的变好了,蓝天白云多了,“气质”持续提升。

  继去年首次全面达标后,今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刘保献和同事们充分的发挥“哨兵”的作用,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工作者,一定要具有一身过硬的监测技术。2008年,25岁的刘保献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了尽快掌握相应技能,他埋头苦练。

  白天,完成业务工作之余,刘保献孜孜不倦地锻炼“稳准精”的操作手法,在实验室经常一个动作一练就是一天;晚上,他翻看、学习各种各样的环境监测类书籍,补充理论知识。凭着这股韧劲,在一年后的北京市环境监视测定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刘保献勇夺冠军。

  2013年,我国实施新《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当时,国内PM2.5源解析相关领域尚为空白。

  刘保献主动担当,带领团队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PM2.5的成分到底是什么,用什么仪器来采集。国外的经验很难照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刘保献说。

  研究初期,刘保献和团队借鉴PM10(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体系研究方案,但PM2.5、PM10两者污染特征差异很大,采样器内的滤膜被堵住,样品采集失败。一个个问题纷至沓来,研究一度陷入困局。

  “我们低估了PM2.5源解析的难度。”刘保献扛起责任,带领团队继续研究。从2012年初到2013年底,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市区、郊区、工业区、道路等地方收集污染物,放置、采集上万张滤膜,剖析污染物组分,开展化学分析和模型计算,做了大量工作后,突破了多个技术难题,最终研究出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的监测方法。

  2014年,北京首次发布PM2.5源解析研究结果,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PM2.5源解析报告的城市。

  2012年以前,北京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采用传统技术建立,只有30多个点位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很难支撑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特别是难以覆盖到街道、乡镇等管理“末梢”,执法队员只能满街转着查污染。

  “采用传统技术,把网络铺开到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占地面积大,还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不切实际。”刘保献认为。

  刘保献和同事们想到,利用小型、智能、成本相比来说较低的传感器监测终端,作为原有自动监测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由人工转智能,通过认知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高密度监测。”

  最大的挑战是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研发要做场景测试,气象条件越恶劣越好。”刘保献说。

  一天凌晨突降暴雨,天气恶劣,但在刘保献眼里,这是一次研究高湿度天气下质控模型的好时机。他赶紧召集小组成员,在暴雨中调试设备,梳理和总结数据,最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设备的质控问题,“为蓝天拼一拼,值得!”刘保献说。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钻研摸索中,北京首个自主开发的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015年至今,刘保献带领团队设置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覆盖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如同为诊断北京大气状况安装了一台高精度“CT机”。

  在高密度监测网络提供的海量数据支撑下,刘保献带领团队结合气象、地理、污染源等信息,建立了一套从污染结果追溯到污染成因的溯源体系。

  “通过这个体系,能够精准识别出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区,把它们暴露出来,为精准执法、靶向治污提供了直接依据。”刘保献表示,如今,执法队员“一查一个准儿”,执法效率大大提高。

  “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的依据,不管面临啥状况,监测数据都不能中断、不能出错。”刘保献说。

  在工作中,刘保献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举一动影响身边的人。针对磷酸雾、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等难点项目,他不惧寒暑,一次次爬楼梯、上烟筒;不惧枯燥,一遍遍重复着实验步骤。工作至今,刘保献保持着10余年百万组环境监视测定数据“零失误”的纪录。

  如今,刘保献肩负起新课题任务。2013年以来,北京已开展3轮PM2.5污染源解析,为污染防治对症下药奠定基础。“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新一轮污染源解析将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进一步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刘保献表示,不仅要关注这两项污染物的监测,还要更加关注它们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

  “当前,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还不稳固,要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刘保献说,“未来,我们将深化实施‘一微克’行动,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北京和周边区域协同联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收获慢慢的变多的蓝天。”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上一篇:最是红色好风景——探寻如何全方面推进江西省红色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下一篇:7月震荡上涨 8月预期仍有一定上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