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黎史翔)2018年6月19日下午14点30分,一场特殊的离别探望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72岁罹患肺癌的志愿者刘爱慧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在这里,该院实施了我们国内公开报道的第二例人体冷冻手术。而与此前的首例不同,这是中国首次完成异地转运,并实现人体低温保存的成功案例。
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宣传中心李庆平主任接受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该院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中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挑战性的典型案例。
这位被深低温保存的老人叫刘爱慧,72岁,是又一位参与银丰生命延续研究计划的志愿者。
她的丈夫周老先生今年73岁,在看到刚刚程序降温结束、安详躺在睡袋中即将被液氮保存的妻子时泣咽难抑,“老伴儿,你的愿望实现了”。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2017年夏天,刘爱慧的小儿子从网上看到了“山东银丰完成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消息,然后告诉了父亲周老先生——他和父亲都知道,已经罹患肺癌多年的母亲,一直念叨想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我和老伴生活了五十多年,她曾是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朴实善良”,周老先生说,“她一直乐于助人,懂得奉献,做善事,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是她想做的一件善事。
周老先生说,妻子一直有这个想法,曾与他商量,“我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一致支持这个重要的决定”。
“老人对生命科学有信仰,也有信心”,小女儿说,“我们几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老人的意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意愿”。
隔着玻璃窗,刘爱慧老人的至亲亲属——有与她相守相爱53年的丈夫,有她含辛茹苦养大成才的四个儿女,还有她视若珍宝的小孙女等十几人依依不舍,目送老人正式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李庆平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与银丰研究院实施的“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展女士情况不同,刘爱慧老人一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ICU病房进行救治,若想实现生前转院至位于济南的银丰研究院,涉及捐献程序、病情稳定、出入院条件和家属接受等复杂因素。
银丰研究院专家经过深入讨论,决定志愿者临床死亡后应用“ECMO”技术进行异地转运,这对实施计划提出了更高的条件。
这其中需要红十字会的全力支持、主治医生的经验预测、临床响应团队的密切协作、医院病房的全面配合、仪器设施的齐全准备、转运时间的有效控制和其它意外情况的及时应对等等,都需要严密的计划和准确的实施,容不得一点差错。
6月15日,包括人体低温保存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心外科专家孙文宇、麻醉专家侯跃东、体外循环师赵芬和其他成员在内的临床响应团队集结完毕,进入“24小时”临床待命阶段。银丰研究院距离高速公路入口仅仅3公里,距离泰安市中心医院100公里,临床响应团队决定就在研究院待命,这样做才能够快速出发并最快到达病人所在医院。
“集合,出发!”6月16日晚22点40分,银丰研究院临床响应微信群里突然弹出一条大家“一直等待却又不愿意接到”的信息。这是银丰研究院负责人根据泰安市中心医院ICU病房医生告知的最新生命指征数据,发出的紧急指令。几分钟后,包括救护车在内的临床响应车队载着专家和各种仪器设施,快速驶出银丰生物集团,直奔泰安市中心医院。
6月17日零时整到达医院,专家团队还来不及与家属进一步交谈,病房就传来病人血压迅速下降的急迫呼救电话。阿伦·德雷克和侯跃东等第一时间奔向ICU病房,其他小组成员则快速地搬运各种仪器设施。此时病人的生命指标正在逐一归零、消失。7分钟后,主管医生宣布病人临床死亡,银丰临床响应专家就在医院的ICU病房开始展开一次特殊的手术。银丰临床专家迅速向其体内注射各种药物并采取降温措施,进行人工心肺支持以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通过股动静脉建立“ECMO”体外循环。凌晨3点30分,在生命支持系统的保护下,其身体被小心地转移到救护车上,并赶赴济南。
李庆平和记者说,这位病人是在泰安市中心医院ICU病房,被主管医生宣布临床死亡后,研究院临床专家进行抗凝、抗氧化及营养保护操作处理,同时连接呼吸机,进行人工心肺支持,保证血液继续循环。同时行股动静脉切开插管手术,建立ECMO体外循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与去年银丰研究院公布的新闻描述相似,随后的数十个小时中,他们先后进行了血液置换、冷冻保护剂灌注和程序降温等步骤。
19日下午14点30分,是刘爱慧老人被转移到液氮罐中的最后程序,十余位家属隔着玻璃窗见证她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的过程。
周老先生双手撑住玻璃流着泪轻声呼唤老伴的名字;小儿子颤抖着手,用手机记录下这短暂的瞬间。多年为妈妈求医问药四处奔波的大女儿流着热泪说:“妈妈,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平复了情绪,周老先生回忆起刘爱慧此前常对他说的话,面对在场的媒体记者说,“人走了,一把灰儿,也就那样了。如果对科学、医学有贡献有好处,才更有意义。不管什么事儿,总得有人走到前面去,你也不走,我也不走,科学是不会发展的。失去了她,我很悲痛,同时我也佩服她,崇敬她,更想念她。”
周老先生在向银丰研究院专家团队表示感谢的时候说,“既然老伴来了,将来我也会选择这条路。”
小女儿说,“我们对低温医学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与复苏研究很认同,科学有成熟的一面,有不确定的一面,有人投入进去,才有发展。母亲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是小爱。如果(现在做的)对科学有帮助,这是大爱。”
2015年,61岁的重庆女作家杜虹罹患胰腺癌去世,家人遵从其遗愿,将其头部冷冻保存在专门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美国总部。两年后,2017年,49岁的山东普通义工展文莲不久前因肺癌在济南去世,之后她立即在银丰研究院接受了人体“冷冻”手术,成为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这也是首例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
李庆平介绍,2017年8月14日我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信息被披露后,银丰研究院吸引了社会各界及公众的密切关注,截至2018年4月,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共接待参观2000余人次,接到志愿者咨询电线多名表示去世后想参与人体低温保存的志愿者进行研究。
而对于如何筛选这些志愿者,李庆平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对参与人体低温保存研究的志愿者,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那就是申请者需富有医学奉献精神,具有较高的科学认知;自愿捐献遗体,签署参与研究计划文件;获得直系亲属支持并都同意;认同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和禁忌;接受病情评估,愿意积极努力配合等。
李庆平介绍说,研究院面向参与人体低温保存研究的志愿者不收取费用,人体低温保存的经费都是由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进行资助的,基金会面向生命延续研究计划的会员进行资金的募集,会员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意愿及经济情况做捐助。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