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坠入太平洋运行十多年舱内氧气从何而来/h1>

时间:2024-06-10 来源:新闻中心

  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坠入太平洋,运行十余年。机舱内的氧气从何而来?轨道上最大的空间组装平台。

  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它最初由六大航空航天研究机构构想,并由16个国家共同资助。它是一个国际空间合作计划平台。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空间站正式开工建设,经历了交会对接阶段、初组装阶段、在轨总组装应用阶段三个阶段。

  国际空间站非常大,可以供多名宇航员长期在轨执行任务。从2006年开始,国际空间站进入了10到15年的周期。永久有人操作期。

  然而,由于长期年久失修,国际空间站出现过几次漏气,但由于没建造新的空间,退役时间一再推迟。最终确定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退役,解体进入太平洋。俄罗斯也将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开始着力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水和食物在空间站里是比较好处理的。定期由各国货运飞船及时运送到空间站可完全满足日常需求,因此供氧是唯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级,舱内低压纯氧级。1960年代,美国阿波罗一号在地球上进行低压纯氧试验时,用于承受压力的管道与舱口发生摩擦,摩擦产生的电火花在纯氧环境中迅速燃烧,导致三名宇航员的死亡。也被烧毁,5分钟后工作人员打开舱门。

  与此同时,苏联宇航员邦达连科在纯氧环境下,将用于擦拭仪器的酒精棉扔到电路板上,引发火灾。邦达连科在事故中被烧死。

  美国NASA还发现,单质铝在纯氧环境下会像纸一样快速燃烧,发出刺眼的光芒,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证明低压纯氧舱很危险的。

  第二阶段。70年代,国外航天机构也使用过75%氧气和25%氮气的混合气体,但宇航员无法适应这种气体,终究是放弃了。

  第三阶段是根据地球上的空气成分和比例制作混合气体,使用22%的氧气和78%的氮气。这种配比方案一直沿用至今,舱内压力和氧气浓度与地表接近,这也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能适应长期在轨工作。

  宇航员在空间站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仅仅依靠货运飞船来运送储备氧气,一定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氧气只可以通过国际空间站上的仪器产生。

  国际空间站是怎么样产生氧气的?通过电能,可以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利用空间站外的太阳能电池板能解决电能问题。空间站内有多套电解水设备。

  一公升水可以电解出620公升氧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550公升氧气。宇航员会收集呼出的二氧化碳,电解氢气会在高压高温密封的萨巴伊反应堆中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甲烷将被排放,水能循环使用。

  所以只要空间站有足够的水储备,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宇航员供应氧气,空间站的水资源利用率也非常高,所有废水将被回收利用。

  这些废水包括宇航员的尿液、汗液和水蒸气等,经过蒸馏、杀菌、过滤等过程处理成饮用水。

  另外,国际空间站上还有很多备用氧气储备。国际空间站配备有氧气罐、氧气瓶和固体氧发生器。这些都是航天员安全的重要保障。

  人类早就习惯了地球上的生活,所以在空间站上,科学家们根据空气模拟空气比例,让宇航员能够长期适应太空生活。9天前,我国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与空间站径向对接成功。2022年,我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我国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两年后,太空中将只剩下中国的空间站。

  致敬我们的航天英雄,期待神舟十三号机组人员平安凯旋归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