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都市观察 气温过高影响蚊子活动度 北京今夏前两月蚊子变少了/h1>

时间:2024-07-06 来源:新闻中心

  每年进入夏季,蚊虫都变得活跃起来,不少市民深受其扰,各种各样的蚊虫也会携带病原体,危害人们的健康。自2021年起,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每年夏季都会联合发布蚊虫叮咬指数预报,提供蚊虫危害风险提示和防护建议。6月29日,本市平均蚊虫叮咬指数为四级,叮咬风险较高。蚊虫叮咬指数如何测算?针对不同的叮咬等级怎么样才能做好防护?使用驱蚊产品有何需要注意的几点?今年夏季本市蚊虫密度趋势如何?针对这些疑惑,北京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研究员刘美德,为广大市民解锁防蚊虫的“正确姿势”。

  蚊虫叮咬指数是如何算出来的?据刘美德介绍,疾控部门在全市16个区共布局了241个蚊虫监测点位,这些点位涉及居民区、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农村民居、农村养殖场、医院等单位,哪里蚊子多,就把监测点位设置在哪里。

  这些点位如何监测蚊子?刘美德说,蚊子叮人依靠人体散发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物质,这些相当于蚊子寻找目标物的信号来源,本市采取的监测手段主要使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刘美德说,每个监测点位会至少挂4盏诱蚊灯,诱蚊灯通过一根导气管连接着二氧化碳储存罐,打开后会慢慢释放二氧化碳,其释放量与一个正常人身上散发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当蚊虫被二氧化碳吸引,便会飞进诱蚊灯下,底部的风机会将蚊虫吸入“捕获”。每个监测日的日落前后各一个小时,正是蚊子活跃的高峰期,监测人员便会将装置打开,监测两个小时后关闭。将蚊子搜集好之后用麻醉,数出所有点位引诱的蚊子数量和种类。

  刘美德表示,目前这项工作由全市疾控部门负责,每个月各监测点将数据汇总至市疾控中心,再将所有点位蚊子的总数除以灯的数量和小时数,最终测算出蚊虫的活跃密度,最高的平均数值大约在4.5只到5只/灯小时,这就是四级到五级左右的蚊虫叮咬指数了。

  不同的蚊虫密度意味着不同的蚊虫叮咬指数等级和叮咬风险,市疾控会给出相应的防护建议。比如,蚊虫叮咬指数等级为一级时,可正常开展各项户外活动,敏感人群适当防护;而当蚊虫叮咬指数等级为五级时,则建议敏感人群依自身情况在早晚蚊虫高峰期减少外出,其他人群尽可能地选择穿长袖长裤,也可选用驱蚊剂涂抹于的皮肤,避免在蚊虫高密度环境长时间停留。可每隔一天检查一次居家旁边的环境,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并积极参加所在区域灭蚊活动。蚊虫叮咬指数为五级时体感如何?刘美德表示:“达到五级需要特殊的气象条件,如湿度比较大、空气比较闷热、气温稍微高些,蚊虫的叮咬骚扰会显著增多,不过五级的出现概率不高,大概一年出现一两次左右,夏季大多为三级或者四级。”

  不过,这个数据并非每日都要实时测算,而是用上了数据预测模型。刘美德介绍,蚊虫从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至能飞行叮咬人的成虫期,大概需要7到10天,因此市疾控部门每10天监测与汇总一次。因为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自2021年起,本市疾控部门便与气象部门展开了密切的协作,结合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湿度等数据,拟合出一个蚊虫叮咬的预测模型来,能够最终靠气象预测结果、基于预测模型去实时预测蚊虫叮咬指数。

  “实时发布蚊虫叮咬指数,既为市民生活或出行防蚊做出了预警,也为政府部门防疫提供了相关决策支持。未来,随着预报等级要求慢慢的升高,我们可能也会适当增加监测点位数量,以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刘美德说。目前,该数据的发布平台为气象北京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微信公众号、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等,市民可随时关注。

  刘美德介绍,由于蚊虫生长密度与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温度与降雨量。适宜蚊子活动的温度区间大致为16℃至35℃,如果气温超过35℃,蚊虫叮咬几率会大幅度的降低,因为高温限制了蚊虫的活动,包括外在生态行为活动和内在的发育、繁殖等生理行为。但并非高温天气把蚊子“热”死了,而是蚊子在这种温度下不爱活动,找各种温度较低的地方躲藏起来,比如一些下水道、草丛中、树洞里等。因此,一旦遇上高温天,大家可能会感受到蚊虫叮咬变少了。

  在降雨量方面,因为蚊虫生长繁殖离不开水体环境,水体多的地方蚊子也往往比较多。刘美德说,一旦温度不算太高,降雨又多,蚊子就会非常活跃,蚊虫叮咬人群的几率也会升高。到了夏天,北京有句话来形容蚊子和降雨的关系“一场雨一场蚊”,尤其是白纹伊蚊表现得特别明显,白纹伊蚊就是人们俗称的花蚊子、黑白蚊子,因为下过雨之后会产生很多孳生水体,一方面促进了白纹伊蚊卵的孵化,更有助于其幼虫的生长,蚊子自然就多了起来。

  也有不少市民反映,感觉今年蚊虫数量比去年少了。从监测数据分析来看,今年到6月中旬一共监测了5轮蚊虫密度,蚊虫密度确实比去年同期会降低。刘美德表示,这或许与气温升高有关,今夏持续的高温抑制了蚊虫的活跃度。根据市气象部门的信息,今年5月7日,北京就早早入夏,比常年提前了13天。进入6月份以来,北京高温天气频繁光顾。截至6月25日,今年6月的高温日数已达到7天,明显超过了常年6月同期的3.9天。后续北京的高温天气要是增多,也可能会影响蚊虫密度。

  根据5月31日召开的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信息,今年北京的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日数将偏多,预计汛期出现大雨及以上量级(日降水量25毫米)的日数为5-8天,较常年同期(4.5天)偏多1-3天。降雨天气会怎么样影响蚊虫密度?

  刘美德表示,如果是大风大雨天气,人们直观感受蚊子会比较少,因为水体是流动的,尤其是一些洪水,会将虫卵和幼虫孳生的水体直接冲刷掉,不利于蚊虫生长,大风天气也会影响成虫飞行。“如果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两天有大风、暴雨等,我们会将叮咬指数等级预报适度做一些下调。”刘美德说。

  “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强降雨或洪水过后,水体不流动了,会产生一些水坑、水洼,而且人们的居住环境容易受到污染,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如不能及时清洗整理,蚊蝇孳生增多,鼠类活动加剧,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媒介生物性传染病,这就是为什么强降雨或洪水过后,一定要重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做到大灾过后要防大疫。”刘美德说。

  环境治理是强降雨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已经发布了相关的防控提示,例如,在强降雨发生时,应立即处理动物尸体;可搭建临时厕所,集中处理粪便;及时清洗整理街道或居民区周围的淤泥和垃圾;填平或疏导地面积水,倾倒容器积水并倒置容器;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完善防蚊蝇设施,在住所装上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等。

  研究发现,一只蚊子至少携带300多种病菌,通过叮咬人类可以传播包括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脑炎等在内的80多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所有害虫中,蚊子是第一大致命杀手,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由蚊虫叮咬引起或传染的疾病。

  目前数量占比最高的蚊子是淡色库蚊,其形态中等,翅透明,体色棕黄色或淡褐色,主要孳生于中度污染的各类水体中,如污水池、臭水沟、雨水并积水、下水道积水等。这种蚊子个头比较大,俗称黄蚊子,大约占捕获总数的90%左右。淡色库蚊的幼虫一般在5月份出现,7-8月份达到成虫全年成蚊高峰期,目前淡色库蚊对北京人群的健康威胁主要是叮咬骚扰。

  其次是白纹伊蚊,是北京数量占比排名第二的蚊子,俗称花蚊子,其形态小型到中型,身体的多数部位为黑色或深褐色,分布有若干白色条纹,胸部背面中央有一道显著银白纵条。幼虫喜好孳生在小型积水容器中,如家居废弃的盆、桶、锅、碗中,室内的插花瓶、水缸、花盆托中。

  刘美德说,这种蚊子数量在北京大约占10%左右,虽然占比不高,但却是对健康威胁最大的,会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等多种蚊媒病毒病,尤其是登革热。近期,登革热疫情正在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流行,疫情来势凶猛,而这种蚊子正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暑期来临,市民出国旅游活动增多,面对可能的蚊虫传播病毒,尤其是登革热,刘美德表示,北京也一直在积极做好登革热的各类应急准备工作,包括设计应对预案、开展演练等。

  此外,北京还有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多种蚊种。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10-12日能传播乙脑病毒,并可经卵传代越冬,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乙脑被纳入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以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我国规定孩子出生后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一到夏天,许多市民家中会常备驱蚊花露水、蚊香、电蚊香液、电蚊拍等驱蚊产品。市民在选用驱蚊花露水时,要认准其中是否含有有效的驱避剂成分。目前国内使用的驱避剂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这些驱避剂可以阻断蚊虫对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感知,等于将“信号”给屏蔽了,蚊子感受不到便不会来叮咬人体。此外,目前所有驱避剂都按照农药来管理,因此产品外包装必须印有“三证”,即农药登记证、产品品质衡量准则、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

  在使用花露水时,可以将其适当涂抹在身体皮肤表面,避免将花露水涂抹在伤口,以及眼睛等皮肤黏膜位置。同时,在使用时要关注花露水的驱蚊有效时间,作用时间到了及时补喷。此外,喷洒花露水的时候应注意避开火源、热源,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酒精成分,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刘美德表示,国外有科学家曾经对此做过一个实验,找了很多同卵双胞胎,实验结果发现,只要双胞胎中有一个人招蚊子,另一个人也肯定招蚊子;其中一个不招蚊子,那么另外一个人也肯定不爱吸引蚊子。这说明是遗传和生理机制决定了人对蚊虫引诱力的强与弱,其实正是这种内在的遗传与生理机制决定了他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乳酸等蚊虫引诱气味物质数量与种类,也正是这些体表散发的引诱物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吸引蚊子。在生活中,一般来说基础代谢较高的、新陈代谢旺盛的、爱出汗等释放蚊虫引诱物质较多的人群,以及孕妇、小孩相对更容易遭受蚊虫的“骚扰”。此外,夏季勤更衣、常洗澡,也能减少蚊虫叮咬。

  有人说,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对此,刘美德表示,关于哪种血型更招蚊子,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定论。

  蚊子在吸取人体血液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唾液注入到人体内,这些注入的物质会引起人体的免疫保护反应,带来痒、痛等不良的感觉,以及皮肤表面的红肿现象。被叮咬后一般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做处理,炉甘石洗剂具有消炎止痒和收敛保护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由于蚊虫叮咬所造成的瘙痒不适。当然,如果皮肤因为特别瘙痒已经抓挠出现破损,依旧是建议前往医院门诊寻求帮助。

  刘美德表示,在使用蚊香和电蚊香液的时候,不建议整天、整宿地使用。不少市民习惯于将电蚊香液长期插在插座上。电蚊香液中的菊酯类化合物是灭蚊的主要成分,在我国这是按照农药来管理的。这些物质本身就带有一定毒性,小剂量接触并不会对人体产生非常明显危害,但如果摄入量较大,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为了尽可能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建议广大市民这样使用蚊香和电蚊香液:可以将房间门窗紧闭,让蚊香或电蚊香液在空间内作用2到3个小时,人员不在房间逗留,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之后蚊虫被杀灭。完成灭蚊过程之后,人员再进入房间内,在纱窗关好的情况下,打开门窗通风透气。建议市民在室内时使用上述驱蚊产品不要紧闭门窗,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首先,要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及时疏通厨房、卫生间地漏,做到无积水。农村的房前屋后、院里院外,也要注意去除积水。家中种植了绿萝、富贵竹等水养植物建议每周换水,花盆托盘积水及时清除,每周清理一次,功能性容器(如养花用晒水容器)加盖,每周换水一次,废弃闲置花盆等盆盆罐罐翻转倒置,避免积水孳生蚊虫。家中的纱布纱窗如果有空洞要及时修补。

  如果要外出,在蚊虫叮咬指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穿上长衣长裤,或使用驱蚊剂。此外,躲避蚊虫讲究在时间和空间上错开。从时间上来说,避开蚊虫活动的高峰期,一般高峰期是在日落前后各一个小时。在空间上,建议少去植被、水体丰富蚊虫孳生密度较高的地方,从而将蚊虫叮咬风险降至最低。

  “我们将及时总结本次演练活动的经验,加强完善水上应急处置程序,加大水上救助装备建设,不断的提高水上救助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李晟表示。

  谈及传统中医文化普及,黄嘉杰表示,新潮医馆的出现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中医馆掀起“国潮风”此类新场景打造,助推中医文化传播更广。

  越来越多外国人正深入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探索中国城市风貌与文化生活的多元多面。眼见为实有助于刷新认知,置身其中能更好认识真实的中国。

  青海之美,美在人民。民族多元,生活多彩,这里世代繁衍生息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是特色,更是力量!

  同学们其乐融融体验蜡染,这让马来西亚留学生谭龙儿感慨,自己与中国同学的感情更深了。“我们会沟通做什么花样,我也会向同学解释,马来西亚峇迪用的颜色比较鲜艳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