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跑世界在WE大会看见澎湃的中国

时间:2024-02-11 来源:江南app官方网站/液氧
详情

  舞台的聚光灯下,站立的不是演员、音乐家,而是7位全球顶级科学家。有诺贝尔奖得主,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等顶级机构的院士;既有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前沿突破,还有农业科学、天文学的最新发现。

  这场干货满满的大会,是腾讯举办了11年的科学WE大会。与往年一样,今年的WE大会集结了基础科学的最前沿进展。其中,中国超导奠基人赵忠贤院士分享了中国超导数十年中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农业科学领域院士钱前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三次技术飞跃,令现场观众分外激动感慨。

  超导和农业种质,是中国当下前沿科技高水平发展的一个缩影。两位院士讲述的科技故事,也是中国科技影响力日益壮大的有力证明。

  千禧年前后,根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我国整体科研实力尚不及西班牙、瑞典等欧洲中等国家。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已长成参天大树,跻身全球前列,慢慢的变多世界级的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中诞生。

  腾讯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超导材料研究泰斗赵忠贤登上舞台,就超导材料开发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娓娓道来,不禁让人想起超导研究领域那个“沸腾的冬天”。

  上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的时代开启。中美日三国的超导实验室里,一场无声的竞赛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所有人都攒着一口气——当高温超导被证实,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超导转变温度理论上限不超过40K)的实验,会出现在哪里?

  很快,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但竞赛还在继续。次年2月,北京的一个深夜,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在钡-钇-铜-氧中被发现了!《人民日报》头版披露,赵忠贤等科学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测量根据结果得出,这样一种材料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转变宽度为4K,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出现零电阻的温度为78.5K。这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界梦寐以求的首次在液氮温区获得的超导体”。

  在我国前沿科技发展并不突出的年代,赵忠贤团队在高温超导领域的突破,极大鼓舞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证明“中国人有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超导体的突破是中国人能够在科学上领先的一个标志”。

  其后的许多年里,以超导研究为旗帜,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影响力长期稳居全球前列。今年7月份,国际期刊《自然》刊登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团队主导的一项科学成果——首次发现一种在液氮温区压力下超导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1911年发现超导现象至今,已经100多年。从人类的科研历程来看,超导还很年轻,也仍将是全球竞逐的重点。

  展望本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大爆炸”业已勾勒出未来生活激动人心的前景。但另一方面,“地球村”相当部分居民面临的,是如何维持生存“下限”的挑战。

  届时,全球人口预计将突破90亿大关,为了跟上人口总量增长和温饱水平提升的节奏,全球粮食生产效率需提高60%。育种研究的新突破,慢慢的变迫切。

  在这场以“种子”为主题的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钱前带来了《种子的力量》主题演讲,介绍中国传统优势学科——水稻育种。

  水稻育种史上一共有三次种子革命,第一次是绿色革命、第二次是杂交水稻、第三次是理想株型,即新绿色革命。“这三次都是我们中国人在开拓创新、理念创新,做了很大的贡献”,钱院士如此评价。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水稻种质资源储备量最多的国家,拥有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国家级种质库,保存着超过54万份作物种质资源。其中,拥有约28万份现已在野外、农业生产上消失或绝种的资源,一旦需要,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拿出来复种、扩繁。

  种质资源是推动农业发展的“芯片”,种业创新的源头。如何发掘利用库存种质资源,将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是急需面对的课题。种质创新面向未来,需要以更高的投入加上高科技的支持,从而推动育种技术的创新。

  多年前,钱前团队从具有理想株型特征的水稻材料“少蘖粳”中,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定位了核心基因IPA1。该基因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因而具有“一因多效”的特点。这一研究成果为探明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前院士曾展望,预计在未来10年至20年,智慧育种发展快慢势必成为种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由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再到智慧育种,育种的“科学”成分含量慢慢的变多,“艺术”成分含量将越来越少。

  从量子计算、航空航天、可控核聚变,到超导、水稻育种,2013年以来,WE大会如同我们国家科技成果展示的缩影,为公众带来趣味性、沉浸式的科普感知。

  一场非商业性活动,举办一年、两年不难,走过十年,再开启新程却并不是特别容易。这恐怕正是詹姆斯·柯林斯所言,一种“利润之上”的价值追求。

  WE大会“关注基础科研、公众科普,厚植社会崇尚科学、科技向善土壤”的定位与追求,实际也是腾讯的某种企业“性格”,与当下科学普及的意义相契合。

  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克莱因曾描述,现代科学“已经长得像棵大树,但它不是从最细的根部开始生长,也不是只向上生长,相反,在枝叶扩展的同时,它的根向下扎得越来越深”。让中国科技的“枝叶扩展”,要一直推进并优化面向普通公众的社会化科普,令诸多进步创新与科技故事更加可知、可感,点燃公众科学热情,使之了解更鲜活、更澎湃的中国,将有利于中国沃土生发出更多科学技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过11年的WE大会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窗口,我国前沿科技在这里向公众和世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院士、铸就了“人造太阳”的李建刚院士等科学家,都曾来到WE大会的舞台,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中国科技突破与未来。就在本月,潘建伟院士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探讨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对于快速的提升中的中国科技,如果说传播科学知识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讲好科技故事则是营造创新氛围,激活科学技术人才的关键一步。

  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毫无疑问将进入一个更具爆发力的阶段,更精彩的中国科技故事,等待着被记录、见证、讲述。


上一篇:永安身边消费警示:小心被“薅羊毛”
下一篇:干冰温度是多少?干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