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海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2024-10-09 来源:江南app官方网站/液氧
详情

  公司所处的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行业,属于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个细分行业,该行业关系到饮用水安全、水生生态健康、水环境质量以及滨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蓝藻水华治理也是水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包括调查诊断、数字湖泊、孪生预警、蓝藻治理、污染底泥治理、水质提升、生态修复以及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细致划分领域/行业,其共同特征是通过污染物存量的减量化(减少存量),最终实现“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生态的转化。同时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慢慢的变多的富营养化湖泊正在开展整湖治理工作。随着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技术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升级,行政体制机制的逐渐完备,治理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整个行业发展的“风口期”正在不断酝酿形成。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205个重要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8.30%,中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64.40%,轻度富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23.40%,中度富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3.90%。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仍是我国湖泊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最明显问题之一,重要湖库蓝藻水华爆发风险仍未得到一定效果控制。

  目前,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行业的技术门槛主要在技术难点以及行政准入两方面,其中技术难点大多分布在在如何通过污染物存量的减量化(减少存量),最终实现“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生态的转化方面;另一方面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专利技术具备排他性的特征,而本行业主要以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其采购主要是通过招投标进行,注重专有技术的保护,形成了行政准入门槛。

  对于我国各重要湖泊水库所面临的富营养化问题,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治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公司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治理经验的积累,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出,为湖泊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各重要湖泊水库均面临富营养化程度高、蓝藻水华灾害频发的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期内还可能加重,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在近10年内的主要控制方向是严格保障现有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遏制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降低水体水质营养化指标浓度;逐步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还有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亟待挖掘。

  作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蓝藻治理的头部企业、整湖治理的先行者,企业主要从事以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相关的调查诊断、核心研发技术并提供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一揽子解决方案、成套化先进整装集成技术装备及安装调试、专业化运行维护及资源化利用业务。

  根据湖库中蓝藻水华发生的程度、水华聚集和分布情况,以及湖库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政府蓝藻水华治理应急处置、预防控制的目标要求,公司开发了多适应性、多样化的蓝藻治理技术单体装备,最重要的包含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船载式藻水分离装置、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加压控藻船、卷吸式大通量推流器、水动力控藻器。

  根据湖库中蓝藻水华发生的程度、水华聚集和分布情况,以及湖库的地形地貌特征、富营养化程度,公司开发了多个系列的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整装成套设备,最重要的包含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装备、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诊断技术成套装备。

  公司提供的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运营与维护服务最重要的包含成套化先进整装集成技术装备运营维护服务和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运营维护服务两大领域。

  (1)通过长期的蓝藻治理项目实施及优质的售后服务,本公司在蓝藻治理装备流程管控、技术指导、设备维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在为客户提供蓝藻治理整装集成技术装备后,为了节约人力、节省本金、实现排放达标以及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客户通常会选择将蓝藻治理运营整体外包给专业的运营服务提供商来管理和运营。

  运营与维护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技术装备的日常运行工作、技术指导和设备维护等。客户会根据藻水处理量、运行时长、藻泥产生量等多项指标,按照合同约定的周期向公司支付相应的运营与维护服务费用。

  通过提供运营与维护服务,公司不仅仅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蓝藻治理装备的高效、稳定、低成本运行,确保出水水质达到标准,还能实现应急处置蓝藻水华灾害以及湖库富营养化的常态化控制。同时,公司还能对客户的需求来做有效的跟踪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运营与维护服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公司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从而确保了公司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长,并降低了业绩波动的风险。

  (2)在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运营维护方面,公司向湖库管理者提供以下五项功能:a.调查:“网格化、巡航化、天空地一体化”对河湖水质与生态调查;b.巡查:对河湖进行常态化巡查,协助河湖健康管理与河湖长制相关工作;c.评估:定期出具调查和诊断报告,对河湖健康状态做评估,为河湖治理提供相关依据;d.应急:平台可配备机动化应急处置装备,针对突发性状况,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保障河湖健康;e.科普:进行河湖健康管理科普宣教,倡导河湖治理的全民参与。自2023年以来,公司已在江苏蠡湖、滆湖及广东新丰江、云南星云湖、异龙湖等5个湖泊开展以“湖泊健康管理”为目标的湖泊健康调查、诊断及评价工作。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广东新丰江水库、江苏滆湖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已成功签订首笔运营维护订单。服务内容最重要的包含相关水域的水质水生态监测、库区高分辨率卫星拍摄、无人机航拍以及编制水库水质水生态监测分析报告或定期出具现状分析报告并进行健康评估等。

  公司目前在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中形成的资源化产品主要是指精准湖库清淤工作中实现甲烷减排并进行CCER的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排取得碳资产并凭借其获得潜在增益收益。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后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减排一吨甲烷相当于减排28吨二氧化碳。甲烷大多数来源于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生产、水稻种植、动物肠道发酵、垃圾填埋及湖库湿地等。其中,湖库湿地是甲烷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中科院研究表明湖库湿地等水域贡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甲烷排放量,其中湖库面积虽小却排放大量甲烷,可贡献水域ECO70%的甲烷排放量。湖库湿地的甲烷大多数来源于于其富含有机质的污染底泥。富含有机质的污染底泥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甲烷。据理论测算,污染底泥中,平均每吨有机质约可产生0.77吨甲烷。因此,清除污染底泥可使厌氧分解转化为好氧分解,减少甲烷的产生,以此来实现甲烷减排。在科学推进湖库清淤减淤的工作中实现甲烷减排并进行CCER的开发,实现绿碳的销售。

  对于企业来提供的单体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通用零部件与标准设备将直接按市场行情报价从外部采购。非标准与核心设备,基于公司创新工艺技术,将委托第三方定制。由于非标准与核心设备的部件由多个供应商制造,单个供应商无法全面掌握整体设计资料。公司已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定期评估其供货表现,以确保成本控制与品质保证。项目执行期间,采购部与市场开发中心将根据合同要求,制定供货计划,并从合格供应商中询价、比价,最终完成采购。对于与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紧密相关的辅助项目,为提升效率与整体效果,业主方通常会委托公司一揽子承接。接手后,公司会将这些辅助项目分包给专业承包商实施。

  公司的单体装备及整装集成技术装备因技术上的含金量高且需因地制宜,其销售流程由研发中心主导,市场开发中心辅助。为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两部门会定期拜访客户、关注招标公告等。客户可通过当地考验查证与案例研究,为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公司则主要是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获取订单。销售与安装好后,需经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验证设备是不是达到合同标准,之后方可验收。若验收标准涉及水质检测,客户可自行委托或要求公司委托第三方进行仔细的检测,并出具报告。

  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所需物资,如药剂与辅材,由运行管理部编制需求计划,采购部据此制定采购计划,并从合格供应商中询价、比价后采购。对于蓝藻打捞服务,因技术上的含金量低且时间性强,公司采用劳务外包模式,由外部劳务公司负责具体打捞作业,公司则提供所需设备。

  公司的蓝藻治理与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维护项目,均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组建专业团队,按合同约定提供包括巡查、打捞、分离、处置、调查诊断等系列服务。服务期间,确保水质与处理设施达到客户真正的需求的质量指标,确认按客户合同要求提供调查诊断服务并接受客户监督。相关运营费用按月结合实际处理量与运行时长确认,通常按季度或年度结算。

  公司主要为购买其技术装备的客户提供专业化运行维护服务,为购买湖库调查诊断服务的客户提供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维护服务。服务销售方面,公司既会通过参与客户的公开招标获得项目,也会根据政府部门的内部决策流程获得委托项目。

  公司的资源化产品的经营模式最重要的包含三种: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自主研发,即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通过持续创新,开发出符合当地湖库富营养化治理需求的资源化产品。技术引进,则是公司与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持有者进行合作,引进成熟的资源化技术,以迅速提升产品竞争力。合作开发,是公司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与别的企业共同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1)采购模式:碳资产业务的采购是指依据公司未来开发CCER方法学后,在推进湖库清淤减淤工作中实现甲烷减排,取得碳资产。

  (2)销售模式:在碳资产交易方面,公司则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发CCER方法学,待方法学开发成功后将湖库清淤减淤工作中实现的甲烷减排指标,直接在碳市场进行交易。上述碳资产业务目前尚处于方法学开发阶段,未来CCER方法学开发成功、申报、项目开发并形成收益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公司研发中心依据市场需求、行业技术发展前途,进行前瞻性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储备核心技术。公司的前瞻性研究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在依靠公司研发团队独立研发的同时,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温州大学、南京中科深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研究,借助外部研发力量逐步的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公司接收客户订单后,研发中心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水质状况及客户对装备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做评估、立项、研发技术、工艺和设备设计,形成高效能、低成本的蓝藻治理集成技术方案,并委托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定制化设备、部件试制,完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测试后定型。

  公司创立全国首家湖泊生态医院,同时作为蓝藻治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综合服务商,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湖泊生态治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环保政策的强化,湖泊生态治理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规,对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凭借在蓝藻治理领域的领先技术和经验,成功抢占市场先机,巩固了行业地位。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提出从ECO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聚焦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11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启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意见》指出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意见》就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以下战略安排,“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积极应对蓝藻水华、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83%左右,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在碳交易市场层面,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重启,标志着企业未来可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并通过国家核证自愿排放量(CCER)来获取减排收益。

  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指出要强化科学技术引领,集中攻关一批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健全市场化机制,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2024年7月,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深化了绿色转型的蓝图,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旨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该意见不仅巩固了《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的核心要义,还提出了更为具体、全面的绿色转型路径和策略。

  综上所述,国家积极推动水环境治理及低碳技术的发展,为公司的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蓝藻治理技术可归纳为原位控藻和打捞分离(异位)两大类,其中原位控藻又分为化学法、絮凝法、高能物理法、遮光法、生物调控法以及沉压法;打捞分离(异位)可分为磁分离法、转鼓法、气浮法以及震动斜筛法。以上方法均有市场案例,但成为主流工艺的治理技术为公司的一代双气浮技术、加压气浮技术及二代深井加压控藻治理技术。

  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针对大型淡水湖泊,公司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的技术路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拥有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蓝藻囊团破壁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应用核心技术设计研发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在处理工艺、处理水量、处理水质类型、处理效率等多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可低能耗、高效率、规模化地处理超高浓度藻浆。

  蓝藻水华常态化防控:公司在蓝藻水华常态化防控技术上取得突破,运用“加压灭活、原位控藻”构建起完整、有效的主流技术路线年以来,随公司自主研发的深潜式高压控藻成套装备在巢湖流域首次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司已陆续在太湖、巢湖等湖泊建设了37套深潜式高压控藻成套装备,该装备具有大通量、低能耗、高效率地水体蓝藻水华、增加水动力的技术优势,在大流量无藻水调度,即水源保障方面取得了应用场景的重要拓展。

  富营养化治理研究:公司利用湖库治理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经验,探索甲烷排放的CCER方法学编制。这将加强双碳领域的战略布局,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新的减排途径。公司成功研发出“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并于2024年1月在异龙湖清淤项目中首次商业化应用,实现了清淤工程领域的突破,该技术针对复杂工况量身定做,展现了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2024年4月,公司成功中标洱源西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一期)——西湖基底修复试点工程,这一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应用及其未来的广泛推广,将有力推动清淤工程领域从“一次性的工程清淤”向“常态化的淤积管护”模式的转变,实现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双重突破。

  智慧化监管:公司创建了全国首个“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具备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收集诊断能力,为湖泊智慧化监管和实时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自2023年以来,公司已在江苏蠡湖、滆湖及广东新丰江、云南星云湖、异龙湖等5个湖泊开展以“湖泊健康管理”为目标的湖泊健康调查、诊断及评价工作。未来,随着河湖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在全国更多地区的建成和运行,将为湖库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湖库水网大数据支撑。

  公司在全国重点湖泊承担蓝藻水华治理工作,包括巢湖、太湖、滇池等。积极应对蓝藻水华情况,调配资源保障应急处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一揽子解决方案、整装成套技术装备及运营服务,有着非常丰富治理经验。

  公司经营事物的规模覆盖全国蓝藻爆发的主要地区,涵盖太湖、巢湖、滇池、洱海以及浙江、福建、重庆、上海、江苏、云南、广东、湖北、内蒙古等15个省及33个市。在国家重要会议,如杭州G20、厦门金砖五国会议、2023年杭州亚运会,德林海均作为唯一供应商受邀参加蓝藻紧急处置及保障工作。这些经历不仅展示了公司在湖泊生态治理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也逐步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加强研发技术和创新,致力于提升蓝藻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公司不断拓展技术领域,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和手段,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公司作为全国首家湖泊生态医院在蓝藻治理和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湖泊生态治理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推动我们国家湖泊生态治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公司拥有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蓝藻囊团技术、加压控藻技术、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各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专利权属清晰,且在市场中的产业化应用成熟。

  报告期内,获得新增授权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专利96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4项。

  1.“大通量推流控藻技术及装备研制”研发总经费超出计划根本原因为:在蠡湖及太湖开展不同水情下推流效果及控藻效果试验,相关联的费用超出计划。2.“低碳型藻(污)泥脱水干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制”研发总经费未达到计划根本原因为:有关技术完成了小试及验证性中试,后作为技术储备未按照计划开展技术的示范,相关联的费用未达计划。

  3.“加压控藻装备优化及处置能力提升技术探讨研究”研发总经费超出计划根本原因为:在加压控藻装置优化过程中,相关加压结构较为复杂,设计及试制难度超预期,导致费用超出计划。

  4.“水上诊断平台研制”项目经费超出计划根本原因为:在水上诊断平台研制过程中比选了光谱法、传感器、格采等多种方式,同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增加了藻种智能识别、藻密度自动计数等研究工作,导致研发费用超出预期。

  5.“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探讨研究”研发经费超出计划的根本原因为:针对前期已完成的陷阱式柔性清淤装备在不同湖泊开展技术试验过程中,由于各湖库地域位置、水文情况差异、生态环境差异,造成沉积物粒径及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各湖库水底流场复杂多变,借助自然水流汇集污染沉积物速率差异大等问题,开展技术优化,开展了沉积物低扰动汇集、捕获沉积物重力固结规律、捕获沉积物高效清除等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及试验,导致研发费用超出预期。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已广泛植根于社会各界。在此背景下,公司依托湖泊生态医院体系,聚焦于水环境治理领域,致力于提升综合技术能力,并积极探索与研发创新的减排技术和方法。公司积极做出响应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时代要求,旨在为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并全力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2024年上半年,随着既定的战略规划稳步实施,订单的持续增长和转化,公司2024年半年度业绩显著改善。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为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拓展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围绕零碳科技研发技术路径,针对零碳系统领域与氢能源系统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从而赋能公司业务场景,为未来业务领域拓展打下技术基础。

  2024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35.3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4.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之上年同期扭亏为盈,根本原因系在手订单持续增长和大额订单在报告期内顺利完成验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之上年同期净流入增加,根本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收到项目回款好于上年同期。公司自研的新一代清淤技术顺利实现商业化并持续推广,绩效付费模式得到商业验证,整湖治理模式技术体系加强完善,总体发展形态趋势向好。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之上年同期上升94.36%,公司新增订单金额达到2.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46.00%;在手订单共计6.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3.20%。

  报告期内,公司于2023年10月中标的梅梁湖蓝藻离岸防控工程二期项目(中标金额为人民币1.3亿元)业已完成了全部工程内容并顺利通过了相关验收。作为公司承接的大型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太湖进行水中作业明显地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公司凭借高效的项目转化能力及承接大型订单的丰富经验,确保了整个订单转化效率,整个周期仅历时240天,顺利实现了项目的转化和交付。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公司承接大型订单的实力和能力。

  公司自研的新一代清淤技术--“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已顺利实现商业化。2024年1月11日,公司顺利中标异龙湖湖内植物残体、残渣清理工程二期--残渣清理第一标段,中标金额1,907.24万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其全物理过程技术的显著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包括无需占用岸上大面积淤泥干化场地、淤泥含水率低、尾水清澈可直接回湖使用,以及全程无药物添加,使得干化后的淤泥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土壤资源,这些优势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2024年4月19日,公司成功中标洱源西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一期)—西湖基底修复试点工程,中标金额680.00万元,将污染底泥清淤与生态修复进行有机结合,标志着公司整湖治理体系的加强完善。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及其未来的广泛推广,将有力推动清淤工程领域从“一次性的工程清淤”向“常态化的淤积管护”模式的转变,实现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双重突破。

  凭借在湖库整湖治理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公司在积极探索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清淤项目的工作中实现甲烷减排并进行CCER碳资产的开发。旨在推动并提升湖库污染底泥清淤过中甲烷减排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湖库清淤对“双碳”战略的贡献,同时为未来开发业务中所形成的碳资产评定估计以及进入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提升整湖治理项目经济效益。

  由公司提出的湖泊生态医院治理模式是对公司长期以来的湖库治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这一模式以湖泊生态医院为核心,充分的利用湖泊生态医院的专业方面技术和资源,通过公司的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实现监测、预警、诊断、系统集成、治疗等“一站式”服务,进而实现对湖库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全面改善。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体现了公司对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也彰显了其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领先实力。

  湖泊生态医院秉持服务富营养化湖库的理念,致力于通过全面的诊断服务,如水质监测预警、生态环境评估和富营养化诊断等,帮助湖库管理者进一步探索湖库的健康情况,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湖泊生态医院拥有完善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包括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无人机巡查、遥感监测等,确保对湖库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湖泊医院的诊断中心专业团队可以依据不同湖库的特点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一揽子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装备集成及运维,以达到最大化治理效果。同时,湖泊生态医院格外的重视科研创新,持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为湖库治理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支持。

  1、2023年,公司在江苏蠡湖创建了全国首个“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该平台具备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收集诊断能力,为湖泊智慧化监管和实时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江苏蠡湖、滆湖及广东新丰江、云南星云湖、异龙湖等5个湖泊开展以“湖泊健康管理”为目标的湖泊健康调查、诊断及评价工作。其中,广东新丰江水库、江苏滆湖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已成功签订首笔运营维护订单,服务内容最重要的包含相关水域的水质水生态监测、库区高分辨率卫星拍摄、无人机航拍以及编制水库水质水生态监测分析报告或定期出具现状分析报告并进行健康评估等。公司在全国重点湖库设立智慧化监测“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标志着德林海在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领域具备了诊断技术能力,随着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在全国更多地区的建成和运行,为湖库生态治理提供湖库水网大数据支撑。

  2、十五年来,经过技术革新与装备迭代,公司开发出一系列的成套技术装备并取得成功应用,在富营养化湖库成因诊断领域,构建了以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为载体集检测、监测、预测、诊断为一体的成套装备;在蓝藻水华治理领域构建了行业标杆技术——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和蓝藻水华常态化防控技术(深潜原位控藻整装集成装备);在污染底泥精准清除领域,突破了现有清淤技术中余水处置、占地等行业桎梏,研制了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及其成套装备。上述三大整装成套技术及其成套装备为湖泊生态医院构建了完整的平台支撑体系,为下一步持续打造湖泊生态医院这一品牌夯实了基础。

  湖泊生态医院新模式的持续推广与实施,不仅为公司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湖库水环境与水生态的根本性改善,逐步推动“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的水ECO转化,也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逐渐增强了公司未来的持续拓展能力。

  报告期内,全资子公司零碳科技在绿氢制造关键设备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核心系统高压差式AEM电解水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首创“22兆帕1标方AEM高压电解槽”。该研究成果由零碳科技独立研发,现已提交三项专利申请并已获得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分别为“一种运动应力耐高压密封圈及电解水制高压氢氧的电解槽”、“电解制氢氧的电解组件和电解槽”及“一种AEM膜电极用阳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电解槽采用阴离子交换膜,无需使用稀有贵金属,性能接近于PEM电解槽,未来成本有望接近ALK电解槽,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地推进有关产品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未来,零碳科技将继续围绕减碳和零碳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绿氢的实施路径。三、风险因素

  公司所处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治理行业存在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公司主要客户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通常而言,该类客户在上半年确定项目资本预算并进行预算审批,然后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或内部决策程序,确定合适的蓝藻治理整装技术装备供应商,并根据合同约定,按照项目实施阶段支付账款。公司通常上半年按照客户真正的需求参与政府招投标程序,项目中标后签订业务合同,并按照业务合同组织采购,于下半年在整装技术装备交付给客户并经过验收后确认收入。因此,公司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下半年实现,而费用在各季度内较为均衡发生,从而公司一季度、半年度可能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较为明显。

  公司计划对“蓝藻处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与“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建设项目”实施方式作出变更,即将两个项目整合到新的“湖泊生态医院项目”,新项目包含原有两个募投项目,新项目将调整原有项目投资金额,调减下来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新项目中,“湖泊生态医院项目”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原来两个募投项目的效果的基础上,旨在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为湖库治理提供科学、高效支持,能够最大化募集资金效用、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新项目方案正在深入论证中,尽管新项目是基于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及对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的审慎判断作出,如果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产业政策和市场情况出现较大改变或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新募投项目的效益可能会与预期存在差异,公司正在充分评估相关风险,以防范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造成的不利影响。

  自2023年7月中央会议指出“切实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以来,政府部门后续出台了相应的落地措施,公司积极做出响应有关政策,通过债务重组方案收回云南片区部分欠款,提升了资金回笼速度,降低了部分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但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仍较高,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根本原因是客户多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项目验收、审计及资金审批流程严格且复杂,部分项目资产金额来源于国家及省级治理专项资金、专项债等,资金拨付流程繁琐且时间长,但资金总体的可收回性仍得到保障。

  由于不一样的区域收入的变化,设备与运行服务收入占比的变化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致使项目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了公司综合毛利率的波动。公司一贯秉承着“问题导向+技术驱动”的核心生产经营理念,该理念也是主营业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准的最终的原因。未来,随着具有富营养化治理需求的湖库数量增加,业务规模显著提升,公司不排除通过实施市场开拓策略加快市场推广,也可能因面临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竞争压力增大,而采取适当的定价策略提升整装技术装备竞争力,各地区的富营养化治理要求、水质环境、地质环境、建设标准和施工难易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项目的毛利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导致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波动。

  公司主要客户多为承担国内大型湖泊治理任务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受外部环境影响,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出现了暂时性的预算收紧,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影响为部分业务拓展和采购订单有所延后,但尚未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影响。公司会重视地方财政预算相关事宜,积极与客户保持沟通,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相关资金的落实,同时公司也将积极拓展新的客户,努力扩大业务服务范围,减轻部分地区地方财政暂时性预算收紧所造成的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关于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与常态化防控技术,公司针对大型淡水湖泊提出并实施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应急处置方面,我们创新采用“打捞上岸、藻水分离”技术路线,并自研了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以及蓝藻囊团破壁等核心技术,突破了有关技术瓶颈。在常态化防控方面,公司成功研发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核心技术,并构建了完整的主流技术路线年起,我们自主研发的深潜式高压控藻成套装备在巢湖流域成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已陆续在太湖、巢湖、星云湖等湖泊投建运用了37套,其大通量、低能耗、高效率的特性在清除水体蓝藻水华、增加水动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同时在大流量无藻水调度和水源保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针对污染底泥的常态化精准治理,公司在2023年底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出“污染底泥常态化精准治理整装成套技术”。2024年1月,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异龙湖清淤项目,实现了对清淤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2024年4月,公司成功中标洱源西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一期)——西湖基底修复试点工程。这一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应用及其未来的广泛推广,将有力推动清淤工程领域从“一次性的工程清淤”向“常态化的淤积管护”模式的转变,实现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双重突破。

  在智慧化监管诊断技术方面,公司创建了全国首个“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开创了河湖诊断技术的先河。该平台集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收集诊断能力于一体,为湖泊的智慧化监管和实时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自2023年以来,公司已在江苏蠡湖、滆湖及广东新丰江、云南星云湖、异龙湖等5个湖泊开展以“湖泊健康管理”为目标的湖泊健康调查、诊断及评价工作。随着该平台在全国更多地区的建成和运行,将有力支持湖库生态治理工作,并提供湖库水网大数据支撑。

  公司作为全国首家湖泊生态医院,在蓝藻治理领域具有龙头地位,同时也是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随技术体系的逐渐完备与进步,德林海在业内的领头羊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并正逐步成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领军企业。

  公司经营事物的规模广泛,覆盖全国蓝藻爆发的主要地区,包括太湖、巢湖、滇池、洱海以及浙江、福建、重庆、上海、江苏、云南、广东、湖北、内蒙古等15个省及33个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治理了多达36个富营养化水域的湖泊和水库,这中间还包括百平方公里以上的7个湖泊和水库,以及千平方公里以上的1个大型湖泊。

  在国家重要会议期间,如杭州G20、厦门金砖五国会议以及2023年杭州亚运会,德林海作为唯一供应商受邀参与蓝藻紧急处置及保障工作。这些经历不仅充分展示了公司在湖泊生态治理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逐步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司先后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包括无锡市太湖蓝藻打捞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无锡市水利局颁发的“治藻尖兵”称号,昆明市官渡区水务(滇管)局授予的“治藻尖兵、誉满三湖”称号,湖州太湖度假区治水办颁发的“治藻尖兵、誉满太湖”称号,以及巢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蓝藻防控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公司还收到了来自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养护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生态环保局、江苏新沂市人民政府等多个单位赠送的锦旗和表扬信,对公司的蓝藻应急处置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肯定。这些荣誉和认可不仅彰显了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保证公共设施的稳定性,政府部门在采购时往往会优先选用与现有平台兼容并已大范围的应用的技术装备,因此公司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平台已形成明显的平台效应,后续进入该区域市场的竞争者需在现有平台上加载能够兼容的蓝藻治理、藻泥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设备,构成了兼容性壁垒。公司则充分运用岸上业已形成的藻水分离站平台、深潜式原位控藻各类技术装备,快速推进湖泊健康管理工作平台等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以湖泊生态医院为载体,进一步凸显平台效应优势。

  公司坚持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持续对整湖治理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构建了以湖泊生态医院诊疗为模型的整湖治理的业务模式,以环境绩效为付费依据的整湖治理的商务模式(整湖治理+见效付费),以整湖治理创造的生态价值为资源的开发模式(EOD)的整湖治理体系。该湖库治理新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湖库治理模式,有助于实现政府从原来的单一设备采购为主的治理模式,向购买环境绩效、购买服务为主的结果导向型治理模式转变。湖泊生态医院具备诊断、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方案实施及运行维护、健康管理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力。


上一篇:8月22日全国碳商场收盘价为8922元吨
下一篇:电动车车棚主动救活体系:智能化消防安全设备